九  合作联盟

首先我们考察利他这个问题,利他行为的设计特征是:尽管利他者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受惠者却能够从中获益。看起来利他行为似乎违反了Hamilton规则,那么利他行为又是如何得以进化的呢?研究者一直对此迷惑不解。其中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互惠式利他行为理论。互惠式的利他行为理论认为,只要受惠者将来对利他者给予相应的回馈,那么利他行为——包括哪些促使我们向无血缘关系的人提供帮助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但是,互惠式的利他行为必须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适应性问题,那就是欺骗。欺骗是指受惠者获得了收益,但是后来却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

Robert Axelord采用计算机模拟了一套循环赛实验来解决这个欺骗问题。他发现以牙还牙是一种最为成功的交换策略。以牙还牙策略是指,个体第一次选择合作,随后选择互惠式的合作。这个策略不仅能够促进双方合作,而且还有助于解决欺骗问题,因为它可以马上对欺骗行为予以惩罚。

互惠式利他行为的例子在自然界十分常见。吸血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朋友”未能找到食物,吸血蝙蝠会和朋友共享它们的食物。随后,受惠者会向最近帮助过它们的蝙蝠给予相应的回馈。狒狒、短尾猴和黑猩猩也会形成互惠式的联盟关系。乐于向其他成员提供帮助的狒狒和短尾猴,最有可能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帮助。狒狒和短尾猴倾向于形成稳定的联盟关系,所以当它们需要帮助时,它们曾经帮助过的那些朋友更有可能向它们施以援手。这些互助行为很可能是互惠式利他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因为亲属关系的缘故。在黑猩猩中,互惠式的联盟关系不仅出现在雄性之间,也出现在雌性之间,还出现在雄性和雌性之间。

社会契约论认为,如果人类要想解决欺骗问题,成功的参与社会交换,那么women必须已经进化了5种认知能力。人类必须能够识别不同的个体;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愿望和需要;能够用代价和收益来表征各种各样的交换事物。研究者一经发现,我们人类拥有觉察欺骗者的特殊心理机制,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对那些包含社会契约的逻辑问题进行推理。人们在搜索那些获得了利益但是却没有付出代价的骗子上表现得特别在行。出了觉察欺骗者的适应器之外,最近的研究证据表明,人们还拥有一种专门化的能力来发掘那些真心诚意的利他者。选择这样的人作为合作对象,可能是避免遭受欺骗的一种重要策略。

友谊的进化提出了一个特别的问题,也就是银行家困境。尽管银行应该把贷款发放给最需要资金的人,但是问题在于,最需要资金的人往往拥有最高的信贷风险,所以银行只好把贷款发放给不怎么需要钱的客户。同样,当我们最需要朋友的帮助时,这也是我们信贷风险最高的时刻,因为我们很难马上对朋友所提供的帮助给予回馈。这个难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让你自己变得不可替代。如果我们能够为朋友提供某些独一无二的利益,那么我们的朋友就会对我们的幸福投入很大的资本,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援助。酒肉朋友和真心朋友之间存在一种关键的差别。当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能区分出哪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人们通常会体验到疏离感,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已经克服了很多“恶劣的自然条件”,很少有机会面对那些非常危急的事件。但是正是在这些事件中,我们才发现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在为我们的幸福着想。所以,虽然人们拥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这些朋友其实很少真正的投入他们的生活。

有些研究者已经对友谊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们考察了被试的主观感受,看被试觉得友谊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何种收益(和代价)。人们既有同性朋友,也有异性朋友,这两种友谊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男性更多的将短期的性接触看作是异性朋友所带来的好处,而女性则更多的将人身保护看作是异性朋友所提供的帮助。同时,男女两性都可以从异性朋友那里获得相关的异性信息,而且他们都认为这是异性朋友的一项重要作用。

同性友谊会带来一定的代价,因为你和你的同性朋友很有可能成为性竞争对手。性竞争现象在男性同性友谊中更为常见,这也许是因为男性对于短期的性行为拥有更强烈的愿望。所以,性竞争现象在男性同性友谊中产生的冲突也更多。

人类除了进行双向合作之外,还会形成多向的合作联盟,也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只有解决了搭便车问题之后,这些促使我们形成群体联盟的心理适应器才能得以进化。经验证据表明,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惩罚性情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搭便车的问题。如果集体中有人没有做出应作的贡献,大家通常都会感到非常生气,这种愤怒的情绪激发了惩罚性情感,促使大家去惩罚搭便车的人。我们期待,未来十年的研究能够揭示出用于促进合作联盟的其他心理机制。

十  攻击与战争

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攻击行为并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现象。其实,它是一组行为策略,只有在高度特殊化的情景条件下才会显现出来。攻击行为的潜在心理机制之所以得到了进化,是因为它能够解决很多非常独特的适应性问题,比如获得资源、同性竞争、提升社会等级以及留住配偶等。

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就可以预测攻击行为的诸多差异:性别差异、个体差异、一生当中的差异以及跨文化之间的差异。证明攻击行为的差异性,并不代表它与生物学因素完全无关。其实,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是一种真正的交互作用论:它详细的阐明了一系列的因果条件,包括凶手和受害者的特殊特征、激发攻击行为的社会情境,以及攻击行为能够解决的特殊适应性问题。

进化的观点认为,采用攻击策略至少会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六方面的收益:获取他人的资源,保护自己和亲属免受攻击,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提升地位和社会等级,打消竞争者的攻击念头,还有防止长期配偶的性背叛。

进化的观点做出了这样的预测,攻击行为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且攻击者和受害者一般都是男性。如果一个择偶系统拥有一定程度的一夫多妻特征,那么自然选择将会在男性身上塑造出某些冒险的策略。这些策略让男性获得了比平均份额更多的性接触机会,不必担心自己完全被排除在繁殖活动之外。各方面的经验证据都强烈表明,大多数的身体攻击都是男性所为,而且大多数的受害者也都是男性。这些证据分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性凶杀事件的统计资料,校园里的欺凌现象的频率,还有澳大利亚原住民社区中的身体攻击行为的人种志证据。

四种不同组合的攻击行为(男对男、男对女、女对女、女对男)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情境因素。激发男性的同性攻击行为的情境因素通常包括失业和未婚。这两种因素都预示着个体即将被排除在繁殖活动之外,所以它们激发了男性的攻击性的冒险策略。另外,当男性的地位和名声受到威胁时,当男性看到或者怀疑有竞争者打算“引诱”他们的配偶时,他们也会对其他男性发起攻击。

女性之间的攻击行为主要发生在同性竞争之中。但是,女性通常不会使用身体攻击,而是喜欢使用口头攻击来诋毁她们的竞争者。女性最常用的毁谤策略,就是攻击竞争对手水性杨花、行为不检,或者嘲笑竞争对手的外貌。这两种策略都非常有效,因为它们违反了男性在挑选长期配偶时的偏好和标准。

男性对女性的攻击行为主要是为了控制女性的性活动。性嫉妒是激发男性对他们的配偶发起攻击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这样的攻击行为确实有助于阻止他们配偶的不忠行为。由于年轻的女性拥有更高的繁殖价值,所以她们往往更容易受到配偶的攻击。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远古男性都希望自己成为年轻女性的唯一性接触对象。

虽然女性杀死男性的事例特别少见,但是确实也存在这样的事情。不过,女性通常只是为了自卫。最常见的情况是这样的,男性因为女性的不忠行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捕风捉影)而大怒,女性为了保护自己才不得已杀死了男性。

战争是指一个合作同盟向另一个合作同盟发起的攻击行为,它在所有的动物当中都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人们只在两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了战争行为——黑猩猩和我们人类自己。进化的观点带来了很多关键性的预测:战争是一种纯男性的活动;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加战争所获得的主要繁殖资源。确实,经验证据支持了这个理论。研究者发现,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中,只有男性才会参与战争;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战胜方所获得的主要战利品;男性比女性更多的自发性的评估自己以及他人的战斗能力;男性比女性更加看重同盟者的下列特征——身体强壮、勇于面对危险以及善于打斗。尽管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现有证据都支持了战争的进化理论,并且向我们表明,男性已经进化了专门用于参与战争的特殊心理机制。

关于人类是否已经进化了杀人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第一种假设认为,杀人行为是一种“疏漏”,是当事人在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来控制他人时所产生的意外结果。第二种假设认为,人类(特别是男性)已经进化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机制”。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这种机制能够被激活。如果杀人行为带来的收益超出了它所引发的代价,那么这种机制就会产生行为输出,即杀人行为。虽然我们还需要对这两种假设进行更加直接的比较,但是杀人念头的普遍性、激发杀人念头的情境的可预测性、明显的性别差异以及凶杀行为的预谋性等等,似乎都支持了杀人机制理论。

不过,进化心理学对人类攻击行为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三个男人都面临配偶出轨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一个是暴打,一个是杀人,另一个则是酗酒。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化的视角还无法对这种现象给予解释。另外,进化的观点也不能解释下列文化差异:在有些文化中,男性的攻击行为有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攻击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名誉损失。所以,当今的进化心理学在对攻击行为进行解释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但是,虽然进化心理学对攻击行为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种理论框架所提供的研究思路,是许多其他的研究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攻击行为的进化理论可以非常简洁的解释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说,男性对男性的攻击行为最为普遍,男性的性嫉妒是家庭暴力和婚内凶杀事件的主要原因,还有,继父母的身份是引发继子女的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同时进化心理学让我们朝着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复杂交互作用论又迈出了一步。

十一  两性冲突

男女之间的冲突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约会的分歧到婚姻中的感情困扰。这些冲突为什么会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对此进化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关键的看法。首先是策略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人阻碍或破坏了他人为某种目的而设计的策略实施时,就会产生冲突。如果一位女性采用的是长期择偶策略,而碰巧一位男性采用的是短期择偶策略,他们各自都要成功完成目标就必然会产生冲突。根据该假设,诸如愤怒、困扰和嫉妒等消极情绪都是进化而来的策略冲突的警报器。

有关性接触的冲突是两性冲突中一个最大的方面,它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研究证明男性总是容易比女性推断出更多的性意向,特别是针对诸如微笑等模糊信号。其次,男性有时会欺骗女性,尤其是在感情投入程度和长期关系的意向上采取欺骗,以达到他们获取短期性关系的目的。根据错误管理理论的预测,一些这样的冲突源自进化形成的认知偏向。该理论提出,一种错误带来的繁殖代价(例如,无中生有的过高推测对方的性兴趣)不同于另一种错误所产生的代价(例如,无法察觉对方实际存在的性兴趣)。如果这些不对称的代价在进化历程中一直存在,那么自然选择就会产生社会推理中的偏差。这样一来,男性就进化出一种夸大型的性知觉偏向,导致他们对女性的诸如微笑或独坐吧台这些模糊线索的反应产生偏差,认为这是女性对自己感兴趣,但是这种偏差使男性不至于错过性交机会。而根据预测,女性有一种对承诺的怀疑主义偏向,她们对男性的承诺信号十分警惕以避免被虚情假意的男性所欺骗。

有关性接触冲突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工作场合的性骚扰。绝大多数情况下,男性都是性骚扰的肇事者,女性往往是受害者。而受害人有一些特定的特征:她们通常都是年轻迷人的单身女子。对于同样的性骚扰行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恼怒,该现象支持了一种假设,即消极情绪是策略冲突的信号。任何一种性骚扰行为,如果被地位较低的人骚扰,例如一个垃圾收集工或建筑工人,比起被地位较高的人骚扰,女性会表现出更大的恼怒。

性攻击也会在工作场所以外发生。和性骚扰一样,对于同样的性攻击行为,女性同城比男性更容易恼怒,例如未经允许抚摸她们的身体,甚至在她们一再拒绝的情况下还要求性交。研究结果显示,男性通常会低估女性对性攻击行为的愤怒程度。

一种广受争议的两性冲突在于,强奸究竟是男性进化而来的特定机制,还是诸如寻求短期性关系的欲望以及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等其他心理机制的副产品。现有的经验证据并没有单单支持哪一种假设。例如,强奸受害者通常是年轻女性(也就是有生育力的)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强奸适应器的存在,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在正常的性关系中,男性也偏好年轻女子,这是进化而来的择偶偏好。不过,为了降低这种恐怖现象的发生率,此类研究仍然迫在眉睫。

最近的研究集中于女性的反强奸机制,例如选择“特殊的朋友”充当保护人,选择更强壮更有威慑力的男性作为配偶,对可能发生强奸的环境的恐惧,以及遭遇性暴力后的心理创伤体验。对女性反强奸机制假设的初步研究是充满前景的。我们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一边更加精确的确定女性用于反性暴力的防御策略。

男性是否使用性攻击策略也因人而异,进化心理学家也开始预测哪种男性会使用该策略。配偶剥夺假设——无法用其他手段吸引女性的男性只好采用性攻击——已经被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男性会使用性攻击策略。而一些研究成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使用性攻击的男性往往评价自己十分受女性欢迎,他们获取性接触的经历比不使用性攻击的男性更成功。尽管现在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某些男性使用而另一些男性不使用性攻击策略,但现有研究已经提供了两个重要的线索,采用性攻击策略的男性往往有以下特点:(1)倾向于短期的单方性途径;(2)敌对的男性意识心理。

性嫉妒是两性冲突的另一大类。进化心理学家已经提出嫉妒是进化而来的配偶背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预测,男性的嫉妒主要集中在伴侣的性背叛上,因为这与男性的父子关系的确定性有关。相反,女性的嫉妒更多关注与配偶的投资和承诺是否出现了长期分散。大量的经验证据支持了该预测:男性的嫉妒往往更容易因性背叛而起,而女性的嫉妒往往因感情背叛而起。心理学数据和生理学数据都显示出这种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中都得到了验证。此外,当研究者要求男性和女性去想象伴侣既有性方面又有感情方面的背叛时,结果表明男性对于性方面的背叛更为恼火,而女性则是对感情方面的出轨更为烦心。

嫉妒的心理产生了行为输出,根据假设,这些行为包括从警惕到暴力等一系列行为,主要用于防止伴侣离开或背叛自己。当妻子年轻迷人时,也就是繁殖价值高的时候,男性往往会为留住配偶而更加努力。当丈夫收入丰厚而且为了地位努力拼搏的时候,女性往往也需要为留住配偶而更加努力。针对伴侣的暴力是一种极端破坏性的留住配偶的策略。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该策略,通常使用者大多数是缺乏经济资源而不能通过积极诱因留住配偶的男性。

男性和女性也会为了资源发生冲突。在全世界范围内,往往都是男性控制着经济资源,只是存在着一些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也是被称为父权制现象的一个方面,对此进化心理学做出了清晰的解释。两性差异可以追溯到女性偏好和男性竞争性的择偶策略的共同进化。在进化历程中,女性偏爱选择有能力获取和控制资源的男性作为配偶,男性则相互竞争以获取资源来吸引女性。男性主要是和其他同性竞争,而不是和女人。此外,男性还和许多特定的女性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盟,例如他们的朋友、姐妹、妻子、情人、侄女以及母亲。

十二  地位、声望和社会支配

社会地位和支配行为在动物界中十分常见。支配等级是指,在一个群体当中,有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那些对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都非常重要的资源。支配等级给动物带来了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而动物已经进化了相应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激发个体获得更高等级的动机,以及选择合适的服从策略等等。在有些物种当中,体型的大小事决定个体支配等级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灵长目动物(比如人类和黑猩猩)中,寻求同盟的社会技能是个体能否获取较高地位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地位等级越高,他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取那些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重要资源。

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自然选择已经在男性身上塑造了更高的追逐地位的动机。如果一个择偶系统的一夫多妻越明显,那么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就会为了获得繁衍成功而采取更多的冒险行为去提高自己的社会等级。在这样的择偶系统中,处于较高地位的男性通常可以拥有更多的妻子(古代),或者更多的性伴侣(现代)。经验证据支持了这个进化假设。在公元前4000年,在有历史记载的6种文化背景中,处于较高地位的男性总是拥有大量的妻子、情妇或者妾室。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早在3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地位等级。经验证据支持了下面这个假设:男性在社会支配倾向上的得分比女性更高,他们往往认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高的地位是合情合理的。女性倾向于平等主义,而男性则倾向于等级主义。另外,男性和女性在表达他们的支配地位时所采取的行为也截然不同。通常情况下,女性通过亲社会行为(比如解决群体内部存在的争端)来表达她们的支配地位,而男性的支配行为则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收益和升迁(比如让别人做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不是亲自动手)。如果给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的话,支配型的女性通常会命令男性来担任领导者的角色,而支配型的男性则当仁不让的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Denise Cummins提出了支配理论来解释我们身上专门用于获取支配等级的认知机制。支配理论包括两个关键的命题。第一,人类已经进化了领域特殊性的推理策略,专门让我们对涉及支配等级的社会规范进行推理。这些这些推理策略包括对下列概念的理解,比如允许(比如谁可以和谁结婚)、义务(比如谁必须在社会斗争中支持谁),以及禁止(比如谁不能够参加战争仪式舞蹈)等。第二。这些认知策略应该限于其他推理策略而出现,并且独立与其他的推理策略。支持这个理论的经验证据有:(1)3岁大的儿童就能够对支配等级进行推理,并且可以理解支配等级的连续性和传递性;(2)如果欺骗者的地位比我们低,那么我们对这些欺骗者的记忆将会更好;(3)当站在地位较高的角度来检查那些地位较低的个体时,人们倾向于寻找违背规律的反例。

支配理论所关注的是支配行为背后的推理机制,而吸引社会性注意的潜力(SAHP)理论则主要探讨了各种相关的情绪机制,这些情绪机制专门用于解决那些由社会等级所引发的适应性问题。常见的情绪机制包括:地位提升之后的兴高采烈,担心地位产生变动的社会性焦虑,地位下降之后的羞愧和愤怒,嫉妒(激发个体去追逐那些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以及沮丧(有助于个体表现出服从行为,从而免受来自支配型个体的攻击)。

个体的支配地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挺拔的身姿、低沉而洪亮的嗓音、直接的眼神交流、大步流星的行走习惯、面部特征(比如强壮的下巴),以及体型。睾丸激素和5-羟色胺都与支配地位存在相关,但是它们和支配地位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能确定。有研究证据表明,在体育比赛之后,胜利者的睾丸激素保持了上升的势头,但是失败者的睾丸激素却开始下降。在黑猩猩当中,如果其他黑猩猩没有向首领黑猩猩表现出服从的问候,首领黑猩猩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会急速减少。虽然我们现在对睾丸激素和5-羟色胺的进化功能还不深了解,但是它们的增长有利于个体维持其支配地位,而它们的减少有利于个体免受某些危险的挑战。

有些理论家认为,自尊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追踪地位的机制。自尊至少能够以下面三种方式发挥作用:(1)当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开始减少时,激发我们去改善或修复相应的社会关系;(2)指导我们做出合适的决策——可以向谁发起挑战,应该向谁表示服从;(3)追踪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配偶的满意程度。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精确的阐明自尊的所有潜在功能。 相对于支配行为,服从行为也不该被忽略。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必须反复的面对那些需要表现出服从行为的场景,所以,如果自然选择没有塑造出相应的进化机制来解决那些与服从行为有关的适应性问题,那将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虽然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还寥寥无几,但是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服从策略。它们分别是低调(降低自尊水平,避免发生冲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服从行为,免于受到来自支配型个体的攻击)和诋毁出头鸟。为了检验这些假设,为了给一个关于地位、声望和社会等级的完整进化理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跨文化研究。